511340安卓网: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

511340安卓网 > 资讯攻略 > 揭秘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揭秘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08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不仅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因其独特的习俗和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朋友的关注。那么,端午节的习俗具体有哪些呢?让我们一同来探寻。

揭秘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1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举办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邪攘灾、平安吉祥。此外,赛龙舟还有驱散水中鱼虾、纪念先魂和祭水神的含义。如今,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深受人们喜爱。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囊,取其芬芳,有助于驱蚊祛瘟,有祈顺遂平安、吉祥安康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的制作和佩戴,既是一种节日装饰,也寓意着对家人的保护和祝福。

插艾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时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争相而至,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插艾和菖蒲的习俗,也反映了人们对抗疾病和毒虫的智慧和勇气。

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另一项重要习俗。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认为雄黄酒能驱邪解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饮用。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此外,人们也常把雄黄酒撒于阴湿的角落,或涂在小儿的耳鼻、肚脐等处,以达到驱虫的功效。然而,雄黄是一种有毒物质,所以饮雄黄酒需要谨慎,以免中毒。

拴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人们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丝线,以驱邪避灾。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画额

端午节时,人们会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这叫做画额。雄黄又被称为“鸡冠石”,从化学角度看,雄黄是一种毒物。但雄黄酒并不是雄黄制成的酒,而是在酒中加入微量雄黄。画额既是为了借雄黄以驱毒,又是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这种做法既是对儿童的保护,也是对节日氛围的增添。

端午游百病

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白天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人们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会使一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