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性发式概览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27
在中国古代,男子发型的演变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它们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还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从夏商周的飘逸长发,到清朝的金钱鼠尾辫,男子发型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样式。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看看古代男子都有哪些独特的发型。
夏商周:自然飘逸的长发
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相对简朴,对外表的规范远不如后来的朝代那么刻板。那时,男子常见的发型是长发随风飘逸。他们不需要将头发严格地束起来,更多的是基于实用性和环境因素来决定发型。这种自由的状态,是对自然生活方式的体现,充分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在那个时代,人们更注重生存与狩猎,而非严格的礼仪和仪式。
周礼时期:绾髻束发的礼仪象征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周礼时期,对于男子发型的规范逐渐显现。绾髻束发的形式开始成为社会地位和文明程度的象征。男子需要将头发收拢在一起,用发冠包住,再用簪固定。这种发型的出现,不仅是为了美化个体形象,更是对礼仪的遵循,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等级的建立。例如,在成年礼上,男子要将头发盘成发髻,称为“束发”,然后再加冠,这象征着祭祀权、参战权和治权。
魏晋南北朝:半束发的个性化风潮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的发型迎来了一个飘逸潇洒的时代。受到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男子的发型逐渐形成了半束发的风潮。头发不再严格地束在头顶,而是留出一部分后发自然垂落,使得在外表上更具个性化。这种发型的变化,不仅是外部文化冲击的反映,更是古代社会逐渐开放和多元的象征。
唐朝:多元、独特的发型
唐朝以其繁荣的文化和开放的风气而著称,男子的发型也表现出多元、独特的特色。高髻是唐朝最为常见的发型之一,它展现了一种庄重大气的形象。将头顶上方的头发盘成一个圆髻,插入发簪,也可以戴一些头饰,两边常用发带进行束绑,使整体看起来更加精致。垂髻是另一种常见的发型,以其简洁大方的特点而备受欢迎。将头发分成两股,垂在两边,脑后的头发绑成髻,展现了当时的优雅品位。后期又逐渐流行起起峰,为当时的潮流注入了新的元素。头发梳到两边盘起,用发饰固定,头顶就有两个峰,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时尚的追求,标志着社会的开放和前卫。
元代:游牧民族发型的冲击
元代建立初期,蒙古族对发型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崇尚自然,更注重实用性,发型设计往往是为了适应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游牧民族常常选择剃光头,只在头顶留下一个小小的发髻或者马尾,既方便骑马行走,又避免了头发在草原上打扰视线。这种发型的变化,既是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明朝:恢复汉族正统结绾发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要求恢复汉族正统结绾发型。朱元璋看到道士使用发网的方式,决定将其引入汉人的发型中。那时的官员基本都要用发网罩起来,读书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雅形象,多用头巾扎发髻,显得庄重。而一般百姓因为常年劳作,没有精力打理头发,一般就在脑后挽成两三股发髻。这种发型不仅美观,还体现了汉族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清朝:金钱鼠尾辫与牛尾辫
在清朝初建时,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留发不留头”政策。他们要求汉族人必须将发型改成金钱鼠尾辫,头顶只能留下一钱大的头发,将其蓄成手指粗细的小辫子。更为刁钻的规定是,这缕头发必须要穿过清朝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金钱鼠尾辫不仅是一种审美标志,更是满族统治者强制汉族男子表现臣服态度的手段。汉人千年来都受到“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毁”的观念影响,很多人拒绝剃发留辫,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抵抗。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最终大多数人逐渐接受了这种发型。
到了清朝中期,发型转变为牛尾辫。男子头顶留发的位置虽然保持不变,但留发的面积已经有所增加,辫子也变得更加粗壮。将头四周的头发剃去一些,保留头颅中间的头发,留成长发,然后将头发分成三股辫成辫子留在脑后。我们今天看到的清宫戏,基本都是这种发型,但实际上它只出现在清朝的后期。
古代男子发型的多样名称
除了上述各个时代的主要发型外,古代男子还有一些特定的发型名称,每一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历史渊源。
藏发式:古代士人通常是把头发梳成一束,然后藏于头巾之中,这种发型被称为“藏发式”。
卷发式:古代汉族男子梳起长辫,多为卷曲发型,这种发型也被称为“卷发式”。
鬓角式:鬓角是人的头发在太阳穴两侧开始长出来的地方,古代男子若是将头发修剪得精细,可以形成小发髻,这种发型被称为“鬓角式”。
后发式:后发指头发靠近脑后颅骨的部分,古代男子有的会将头发剃掉,有的则会留着后发,故有“后发式”之称。
武曲式:武曲是指头的后部,武曲式就是古代男子将头发拢在武曲部位,形成的一种发式。
耳垂式:耳垂是人的耳朵的下部分,若是头发自然垂落过耳朵,就形成了一种叫做“耳垂式”的发型。
六角式:六角式是指由六个发髻构成的发型,一些武士和官员喜欢这种发型。
坊主式:坊主是指僧人的发式,指将头发全部剃光,只保留一个脑门大小的发髻,这种发型被称为“坊主式”。
剃鬓式:剃鬓指剃去两侧鬓角及头顶发际线处的头发,形成光头后向两侧的发际线,这种发型被称为“剃鬓式”。
结语
古代男子的发型,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夏商周的飘逸长发,到清朝的金钱鼠尾辫,每一种发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礼仪规范。通过了解这些发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些发型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 上一篇: 中考志愿填报网站登录全攻略
- 下一篇: 如何有效去除甲醛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