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遭受腐刑及他的死因是什么?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27
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与散文家,生于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或山西省河津市),是司马谈之子。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然而,司马迁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因卷入李陵受辱事件而遭受腐刑,其死因也颇具争议。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李广的孙子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负责押运辎重,率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不幸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无力再战。为了保全五千将士的生命,李陵假意投降匈奴。
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最初以为李陵战死,还称赞了他的作战英勇。然而,不久后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而忠诚正直的司马迁却为李陵兵败打抱不平,他指出李陵之所以兵败是因为兵力太弱,得不到李广利的援助,不得已而投降匈奴的。司马迁仗义直言,但朝中奸佞小人为了掩盖贰师将军李广利见死不救的过失而诬陷司马迁,司马迁也因此下了狱。
司马迁下狱后,不久就被酷吏判了死刑。在汉代,被判死刑的人可以有两种方式免死,一是交50万钱的赎金,二是改死刑为宫刑。司马迁虽然俸禄丰厚,但钱都花在了收集编写《史记》的资料上了,他拿不出那么多钱。亲戚朋友也怕得罪汉武帝不肯借钱给他,因此司马迁只能选择了宫刑。
宫刑,又称腐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酷刑,起源于商周时期,用于惩罚通奸的男女,后来适用范围变广。这种酷刑非常残忍,死亡率特别高,要先将人绑于柱上,双手双脚不能动,再灌下蒲公英熬制的汤药(有消炎功效)。司马迁靠着顽强的意志和要完成《史记》的信念才挺了过来,他把余下的人生都贡献给了史学事业。
关于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除了上述的仗义直言外,史家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沮贰师”,即诋毁汉武帝的宠臣李广利。二是“诬上”,司马迁极力为李陵的失败投降辩解,触怒了汉武帝。三是犯颜直谏,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本意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减少人们对朝廷调兵不当的指责。然而在盛怒之中的汉武帝,根本不体察司马迁的苦心,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将他下狱治罪,处以重刑。
另外,司马迁受腐刑与汉武帝的变态性格也有关。汉武帝晚年乖张暴戾,听不得一点不顺耳的话,动辄就对大臣加罪。他先后任用的十三位丞相,就有六人因不太大的过失被杀或被迫自杀。所以,武帝对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行为不加宽容,也就不足为奇了。
司马迁在狱中虽然饱受屈辱,但他仍然坚持写作,完成了《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史学的热爱,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司马迁的死因,史书并未明确记载,但有以下几种推测。一种说法是自杀,《史记》完成于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使命后,精神压抑加上身体残疾,遂自杀身亡。司马迁与任安交好,任安因巫蛊之祸入狱处死。司马迁为任安辩护写下了《报任安书》,但被汉武帝发现,认为司马迁心怀不满,遂将其逮捕入狱处死。然而,汉书、后汉书等史书都没有记载司马迁再次入狱或被处死的相关信息,因此这一说法存疑。
另一种说法是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寿终正寝。司马迁在入狱六年后写的《报任安书》中,也认为替李陵辩解之事是武帝处事不周所致,他可能在完成《史记》后已经淡泊名利,选择了一个平静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说法更符合史实,因为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了太大的牵挂和追求。
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壮色彩,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完成了《史记》这部鸿篇巨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精神品质和史学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 上一篇: 如何查询中学成绩
- 下一篇: 如何轻松卸载或删除114导航